欢迎您!来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站学会动态

水利工程鱼类增殖站建设及运行管理技术概要

发布日期:2019-07-31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打印

  引言 

  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就产卵场修复、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生态净水、鱼道构建、外来水生物种防控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宣传暂定15期,每期介绍一种技术。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也欢迎推介应用前景广阔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技术概要 

  (一)工作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工程建设、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天然水域的鱼类种群多样性丧失、渔业资源遭到破坏。建设鱼类增殖站并实行人工增殖放流,是有效减轻涉水工程对水生生物资源影响的一项重要环保措施,对补充和恢复珍稀特有生物资源,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常采用的保护受水利工程影响鱼类的一种实践措施。 

  (二)技术原理。通过建立专业化增殖站,收集天然水域种质资源,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及工艺技术,实现保护物种人工增殖和规范化放流,改善与修复因水利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渔业种群资源。 

  (三)技术方法。在水利工程毗邻区域配套建设专业增殖站,通过资源调查确定放流鱼类品种及数量,有计划地在水利工程所在水域开展野生亲鱼的采集及驯养,通过先进的工厂化养殖和人工繁育技术进行鱼类繁殖和鱼苗培育,再采用野化驯养、标记放流、效果评估等科学的增殖放流技术,提高相关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已建设50多个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覆盖金沙江、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尼洋河、乌江、大渡河、岷江、塔里木河、嘉陵江、珠江等十多条河流,进行圆口铜鱼、长薄鳅、长丝裂腹鱼、黑斑原鮡、前鳍高原鳅等难度较大的驯养繁育科研技术攻关,进行多种标记放流方法的试验与实践,累计繁育、放流珍稀特有鱼类40余种,每年放流数量超过1000万尾。 

  (五)典型案例。自2015年金沙江金安桥鱼类增殖站运行以来,开展了系统的鱼类繁育科学研究,攻克细鳞裂腹鱼、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截止目前共放流金沙鲈鲤、细鳞裂腹鱼、齐口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等珍稀濒危鱼苗205万尾,平均回捕率为0.92%,监测结果显示该江段渔业资源修复效果显著。 

  (六)适用范围。可应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天然水域水生生物增殖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以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七)应用前景。本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体系,提高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提高增殖放流成效,进而推动增殖放流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在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的形势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将持续发展,同时对相关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该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八)相关建议。(1)应用生态水工理论,开展水利工程生态调度,降低水利工程对渔业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2)开展亲鱼谱系档案建设及种质遗传管理,进一步保障放流苗种种质安全;(3)开展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放流效果监测,科学评估增殖放流成效;(4)严格限制涉水工程和支流水电开发,保护河流原有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减少对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5)从国家层面建立流域性固定增殖站,专业化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切实保障相关工作深入开展。 

  渔业局官网链接:http://www.yyj.moa.gov.cn/gzdt/201907/t20190729_6321706.htm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