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种业动态

解码中山海洋“种芯”工程

发布日期:2025-09-29来源:南方日报打印
  清晨,板芙镇广福村连片鱼塘水光潋滟。中山市千江游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称“千江游”)总经理李益民按下自动投料机按钮,饲料如雨点般撒落,水面顿时翻涌,成群马友鱼跃出争食。
  这些并非普通鱼苗,而是千江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下称“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新品种——四指马鲅“广中1号”,具有长速快、产量高、抗病强的特性。
  千江游,这家省级水产良种场,不只是一个养殖基地。它同时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水鱼创新团队育种岗位示范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四指马鲅新种质研究示范点,也是观察中山海洋经济“种芯工程”的一扇窗口。
  今年9月,中山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打造有中山特色的江海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江海联动,因地制宜发展咸淡水养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一尾马友鱼,可以窥见中山海洋“种芯”工程的一角。
  科学选育 让马友鱼不再“娇气”
  走进千江游马友鱼养殖基地,连片的鱼塘边,摆放着一罐罐浅红色的菌液。“这是光合细菌和酵母菌菌液,我们利用微生物分解马友鱼排泄物,调控养殖水质,实现绿色养殖。”李益民笑着解释,他与马友鱼的缘分,得从25年前说起。
  彼时,李益民从台湾来到中山,先干起了家居行业。那时,他每个月都要进口大量的欧洲榉木,做完家具后,仍然剩下不少边角料。“这些木材可不便宜,还能做什么呢?”
  通过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李益民惊喜地发现,榉木碳化冷却后,提取出的木醋液成分,加入到鱼饲料中,能让饲料吸收率提升30%以上。这个巧合的发现,让李益民决定投身水产养殖市场。
  李益民观察发现,传统水产品利润较低,四大家鱼收购价仅6至7元/斤,而马友鱼收购价稳定在30多元每斤,利润空间丰厚。于是,2015年,李益民在板芙镇租下了500多亩鱼塘,从西江和珠海外海引入咸淡水,专门养殖马友鱼。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又被称为“鱼类中的千层糕”“水中法拉利”,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油脂香味,深受食客喜爱。但作为身价名贵的海水鱼,马友鱼还有个特点:十分“娇气”。“马友鱼应激性很强。一旦环境发生改变,无论是嘈杂声、水质改变还是人为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它停止进食甚至应激死亡。”李益民说。
  这个令李益民头疼的问题,很快迎来转机。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团队从千江游出塘的马友鱼中,发现了少量鱼鳍为金色的马友鱼,相比于传统的黑鳍马友鱼,这个品种表现出更好的抗逆性和产量,且颜色更受消费者欢迎。
  “南海水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四指马鲅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全人工繁殖和高效养殖技术。马友鱼肉质鲜美,病害较少,市场受欢迎度高,但应激性较强、饲料系数较高,导致养殖成本高、成活率较低,也不利于活鱼运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又君表示,“要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让马友鱼养殖户得到实惠,就必须进行科学养殖,选育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新种质。金色马友鱼的发现,让我们决定从中选育出优质的四指马鲅优良品种。”
  “握芯在手” 养出一条产业链
  2018年,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科研团队正式进驻千江游养殖基地,启动了四指马鲅“广中1号”的选育工作。在千江游基地的配合下,逐年、逐级筛选出体色金黄、长速较快、不易受惊吓的马友鱼留种培育,专池养殖,在标记好的鱼塘中培育繁衍,使其性状逐代强化稳定,经过多代筛选,最终选育出性状相对稳定、优质的“广中1号”金马友鱼。
  2025年,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团队在千江游马友鱼养殖基地完成了速生高抗四指马鲅F3代选育效果测评,并实现了亲鱼全周年365天自然产卵育苗。经过初步测算,选育组生长速度提高了15%至16%,成活率提高了约23%,产量约提升500斤/亩。“抗应激能力强了,成活率和长速就高了,养殖效益自然水涨船高。”区又君说。
  如今,千江游500多亩鱼塘已经全部养上了“广中1号”金马友鱼。如果以亩产效益提升500斤计算,今年产值能提升26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千江游还将马友鱼良种广泛推向养殖户,甚至在国内率先研发出马友鱼专用饲料。“只要养殖户有兴趣,我们可以提供养殖技术、良种鱼苗和专门的饲料,再统一价格把成鱼收购回来,让农户‘低成本’试水。”李益民说。
  2024年,千江游产出马友鱼鱼苗650万尾,产值325万元。今年3月28日,在中山全市招商大会上,千江游还签下了增资扩产的协议,将在板芙打造马友鱼冷链及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构建起覆盖品种培育、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链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2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5000万元。同时,千江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1000多亩鱼塘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未来,我们希望把马友鱼加工成鱼罐头、鱼面等深加工产品,让马友鱼游上全国餐桌。”李益民说。
  良种赋能 丰盈“海上粮仓”
  中山地处珠江入海口,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但158平方公里的海洋规划面积,均为禁养区。没有空间,如何发展深远海养殖?一方面,中山积极探索远海养殖“飞海”合作;另一方面,实施“种芯”工程,占据海洋渔业产业链上游,或可成为重要切入点。
  在李益民看来,中山拥有丰富的咸淡水资源,这正是水产育种的独特优势。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正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聚焦马友鱼等适养大宗品种,以水产良种场建设为抓手,布局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基地,培育适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优质新品种,筑牢“蓝色粮仓”。
  目前,中山全市已有35家持证种苗企业,养殖品种包括乌鳢、南美白对虾、加州鲈等,年产值超3亿元。
  此外,中山不断拓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以创建省级美食预制菜产业园为契机,中山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全自动、智能化水产品加工生产线。坦洲肆鲜、三角本道、阜沙恒丰、港口大成等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线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水产品加工能力。
  接下来,中山将针对海洋苗种、海产品精深加工开展靶向招商,切实抓好海洋苗种繁育和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