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预测预报

2025年10月海南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日期:2025-09-29来源: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打印

  10月,气温逐步下降但仍较温暖,昼夜温差增大,降雨导致水体盐度、硬度变化,池塘底层有机质易积累,水产养殖环境易出现“水体分层、溶氧波动大、有害微生物滋生”等问题。加之养殖对象多处于生长中后期或越冬前准备阶段,免疫力易下降,病害发生率显著升高。广大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积极做好养殖病害的预防工作。

  一、病情预测

  (一)对虾:易发生弧菌病,对虾病毒性偷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以及虾肝肠胞虫病等;重点关注文昌、琼海、儋州、临高和东方等对虾养殖区域。

  (二)石斑鱼:易发生弧菌引起的烂身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虹彩病毒病、锚头鳋病、纤毛虫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关注乐东,东方,文昌,琼海,万宁和陵水等石斑鱼养殖密集区域。

  (三)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等;重点关注海口、文昌、定安、琼海等罗非鱼养殖密集区域。

  (四)卵形鲳鲹(金鲳鱼):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弧菌引起的烂身病等;重点关注临高、澄迈、昌江和三亚深水网箱养殖密集区域。

  (五)东方螺:易发生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足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应激性脱壳(或软壳病)等;台风天后,大量雨水导致海水盐度急剧下降,超过东风螺盐度耐受极限而出现脱壳,继发感染细菌、病毒导致死亡。重点关注文昌、昌江等东风螺养殖密集区域。

  二、防治措施

  (一)南美白对虾

  关注水质指标,台风或强降雨后及时排出上层淡水,避免盐度骤降,同时泼洒“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葡萄糖等增强虾体免疫力,缓解对虾应激。排换水时注意进水应选在大潮期以及高潮位时进行,尽量抽取最新鲜的海水,做好虾池清淤、消毒工作,配合补菌,改善水质环境,降低细菌与藻类浓度等。可以使用碘制剂等国标渔药对水体进行消毒,然后泼洒复合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多开增氧机。每日早晚观察对虾摄食、游动情况,若发现摄食量突然下降、病虾趴在池边或“游水”,应及时捞出病虾,同时减少投喂量以减轻水体污染。

  (二)石斑鱼

  定期监测水质(每周2~3次),控制氨氮、亚硝酸盐、溶氧浓度。投喂新鲜、无变质的饵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和益生菌(如乳酸菌),每周1~2次,每次连续投喂3天,提高鱼体抵抗力。加强巡查,观察鱼体摄食、游动状态,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避免交叉感染),并隔离养殖。缺氧时立即开启所有增氧机,同时泼洒增氧剂,台风、暴雨前加固池塘堤坝、网箱框架,减少环境应激。

  (三)罗非鱼

  加强日常管理,勤开增氧机,保持水质清爽,合理投喂。发病塘口用生石灰或国标渔药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水体和食台;根据处方,选用国标渔药氟苯尼考粉、大黄末、五倍子末等拌饵投喂,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确保养殖动物营养需求及减少残饵。控制养殖密度,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天气突变时,要做好水体增氧、水质调节工作,避免发生泛塘。控制合理养殖密度,对已经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水产及时起捕上市,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存塘动物受伤或产生应激反应。上市前,应严格遵守国标渔药的休药期管理规定,确保水产品供应质量安全。

  (四)卵形鲳鲹(金鲳鱼)

  海区网箱养殖易受海水水质变化影响,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若发现天气异常、水质变化时,应将网箱移动到海水交换量大、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养殖。尽量按需投喂,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定期清洗网箱,保持网箱清洁和水流交换畅通。发现死鱼要及时有效处理,防止病害扩散蔓延。一旦发生病害,应尽快组织病害防治员深入调查,确定病原,科学用药。

  (五)东风螺

  定期监测水质,控制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降雨后及时排掉表层淡水,补充高盐度海水,稳定盐度。投喂新鲜、无变质的饵料(小杂鱼需冷藏保存,配合饲料保质期内使用),控制投喂量(以螺体1小时内吃完为宜),避免残饵积累。每日巡查养殖池,观察螺体的摄食、爬行和呼吸状态,通过定期显微镜检查体表和肠道,尽早发现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发现病螺及时捞出,避免交叉感染。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