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8月份广东省气温将进一步升高,预计平均气温在28℃~35℃之间,比常年偏高0.5℃~1℃。水温跟随气温上升,表层水温普遍30℃~34℃,夜间温降不足2℃,形成“热分层”,底层易缺氧。需要养殖户更加注意池塘水位的调节,及时补充新水。高温天气会加速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影响水质。同时,高温也是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高峰期,水产动物的病害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8月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仍有2~3个台风生成,其中1~2个可能正面袭击或擦过广东,带来狂风暴雨。除台风降水外,受季风低压和西南涡影响,8月中下旬还将出现2~3次区域性暴雨(日雨量80mm~150mm),粤东、粤北山区局部可能引发山洪和滑坡,低洼池塘漫塘风险高。高温天气下,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会有所变化。养殖户需根据水温、水质和养殖动物的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残饵增多。养殖生产者要及时加强水质调控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通过对2024年同期数据的分析,结合气候、养殖环境等因素,对2025年8月水产养殖病害进行预测预报,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8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主要监测品种易发疾病
(一)淡水鱼类
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鲈鱼、鲫鱼、乌鳢、鳜鱼和黄颡鱼等。细菌性疾病如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链球菌病、柱状黄杆菌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如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往年频发,应注意提前做好防控措施。病毒性疾病如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也需重点关注。
1.鲈鱼、乌鳢、鳜鱼:易发生诺卡氏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溃疡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肝胆综合征、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车轮虫病、蛙属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珠江三角洲等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细菌性肠炎病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废绝;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或血红色黏液流出。主要病原菌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这些革兰氏阴性菌在水温升高时繁殖速度加快,尤其在25℃~30℃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在适宜温度下也可能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肠炎。水温在18℃以上时,细菌肠炎病开始流行,28℃~30℃是发病高峰期。全省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养殖户需提前做好防控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除了上述品种外,鲮鱼、鮰鱼、鳗鲡、长吻鮠、鲶鱼等养殖品种,需注意细菌性肠炎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和车轮虫病的感染,观赏鱼类应注意链球菌病的感染。
2.草鱼:易发生草鱼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及指环虫病。全省草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特别注意中山、韶关、梅州等草鱼主养地市。
赤皮病发病鱼常离群独游,游动迟缓,失去正常的平衡控制,可见侧翻、打转或贴底摩擦,部分病鱼呈“弯弓”状。体表两侧、腹部及尾柄明显充血发红,鳞片松动脱落,鳍条基部出血糜烂呈“扫帚状”;鳃盖、下颌及眼眶周围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斑,严重时表皮溃破形成红色溃疡灶。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适宜在水温20℃~30℃范围内大量繁殖,尤以25℃~28℃时毒力最强;当7~9月水温持续维持在此区间,并伴随拉网、运输等机械损伤或寄生虫叮咬,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3.鳙鱼、鲫鱼、鲢鱼:易发生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通常出现鳍基及鳃盖充血、肛门红肿、内脏肿大充血、肠道空泡状等症状。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是引起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毒力和侵袭力,能够在鱼体内快速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该病在水温15℃以上时即可发生,25℃以上高发,6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期,8月水温正处在这个范围,发病风险高。
4.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湛江、茂名等罗非鱼主养区需特别注意。
感染初期,病鱼首先表现出“离群—迟钝—失衡”三步曲:先是悄然脱离集群,浮于池角或网箱边缘;随后反应迟钝,对投饵、惊扰无感;很快失去游泳平衡,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或如陀螺般原地旋转,或侧身横冲、尾部打转,甚至仰浮水面随波逐流,鱼体呈现“弓背”状。鳃盖内膜最先出现鲜红色淤血斑,随后眼圈、口缘弥漫性充血,单侧或双侧眼球因眶周组织水肿而突出,似“金鱼眼”。体表出血由点状到片状不等,鳞片松动、脱落,形成不规则溃疡灶,溃疡深部可见肌肉组织坏死。最适温度为20℃~34℃,8月水温处于该范围,发病风险高。
5.黄颡鱼:易发生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鱼爱德华氏菌病以及指环虫病等寄生虫病。佛山等主养地市需重点防控。
指环虫寄生鳃上,破坏鳃组织,妨碍呼吸,还能使鱼体贫血,大量寄生时,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显著浮肿。病鱼鳃盖张开,游动缓慢。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多种寄生虫引起的鳃病,常见的致病种类包括页形指环虫、小鞘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指环虫通过虫卵和幼虫传播,幼虫在水中游动寻找宿主,附着后发育为成虫,水质较差、有机物含量高、溶氧不足的池塘更容易滋生指环虫。指环虫病在水温15℃~35℃范围内生长繁殖最为适宜,8月水温正处在这个范围,发病风险高。
(二)海水鱼类
石斑鱼、卵形鲳鲹、黄鳍鲷等海水鱼类8月份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蛙属虹彩病毒病、真鲷虹彩病毒病和刺激隐核虫病。湛江、茂名、江门、珠海等深水网箱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同时,应注意新发疫病鲤春弹状病毒病对海水鱼的感染,以及锥体虫病对海水鱼的侵害。
患蛙属虹彩病毒病的病鱼先失去集群行为,静伏池底或角落,随之突然侧身漂起,在水面呈“螺旋式”狂游或原地打转,最后腹部朝上呈“仰泳”状静止;部分个体会在短暂发疯式乱窜后迅速沉底死亡。外观可见鳃盖基部、下颌及鳍条基部弥漫性点状出血,体表散布淡白或乳白斑块,鳞片似被“粉霜”覆盖。
(三)虾类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易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烂鳃病等弧菌感染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虾肝肠胞虫病等真菌性疾病。罗氏沼虾易发生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传染性早熟病毒病。澳洲淡水小龙虾易发生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和弧菌病。
虾肝肠胞虫病:虾肝肠胞虫病是一种由微孢子虫专性寄生于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与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被业内称为“偷死病”的元凶之一。其感染特点隐蔽、病程长、死亡高峰滞后。虾肝肠胞虫病在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流行高峰为25℃~28℃。虾肝肠胞虫病在广东省的对虾养殖区域均有发生。需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质恶化,彻底清理池塘底泥,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减少病原残留。
白斑综合征:是一种高传染性杆状双链DNA病毒。病毒粒子可在28℃~30℃、盐度15~25‰的水体中存活48h以上;有机质高、溶氧低、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池塘更易形成病毒温床。甲壳内侧出现直径0.5mm~2mm、边缘清晰的圆形白斑,尤以头胸甲中央最为密集;严重时体色变暗或微红,头胸部常呈淡红或橘红色。肝胰腺明显萎缩,颜色由正常的深褐色转为浅黄或乳白;中肠空虚,胃囊无食物,呈现“空肠空胃”。
二、防控措施
广东省8月份,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步入生产旺季,高温天气增多,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捕捞或转塘操作,减少鱼体受伤的机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每年的8月份广东省暴雨、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仍较为频繁,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参考《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选择已批准使用的水产养殖用兽药,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可以增强养殖品种的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体质,可以让养殖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通过合理投喂、科学管理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