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预测预报

2024年7月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日期:2024-06-24来源: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打印

  广东省7月份持续高温天气,约24℃~37℃。气温、水温持续升高,雷雨、台风天气较多,天气闷热。高温季节水生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塘值班,注意多观察养殖动物的摄食和水质情况,要防止水质突变造成鱼、虾的缺氧和出现应激反应。提前做好预防台风、洪水等措施,暴雨过后,要密切关注养殖池塘水质等环境变化,及时监测各种理化因子,做好应对因环境突变造成的病害预防措施。根据往年监测结果数据分析,随着温度升高,7月份是养殖疾病的高发期。易发生多种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并存在少量的寄生虫病。特别是罗非鱼链球菌病,7月份为流行高发期,罗非鱼养殖主产区要注意做好水质调控、降低养殖密度等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暴发性流行病。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7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病情预测

  (一)淡水鱼类: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黄颡鱼、鲈鱼、乌鳢和鳜鱼等。应密切关注多种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与寄生虫病:

  1.草鱼:易发生细菌性疾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和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和寄生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赤皮病是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症状表现为体表有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烂鳃病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当水质恶化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症状包括鳃丝边缘腐烂带淤泥,鳃盖开天窗,病鱼单独游动,行动迟缓,体色发黑;肠炎病是由于病原菌感染草鱼的肠道,导致肠道发炎、充血或出血,症状包括病鱼体色发黑、肛门红肿,反应迟钝,腹部膨大,腹腔积有淡黄色腹水;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其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省各草鱼主养地区均需重点防控。指环虫和车轮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需重点关注高密度养殖区。同时草鱼出血病也应注意防控,草鱼出血病主要流行的季节集中在6~10月,发病水温为20℃~30℃,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该病的流行高峰,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与二龄草鱼鱼种,各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养成期草鱼感染草鱼出血病时多与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并发。需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疫苗注射率低的池塘养殖区域。

  2.罗非鱼:7月份高温养殖期是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高发期,病原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在水温长期过高、水体缺氧等情况下发生,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0℃以上易暴发,链球菌病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全省罗非鱼养殖主产区要注意做好水质调控、降低养殖密度等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暴发性流行病。重点关注粤西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养殖区域。

  3.黄颡鱼:7月份黄颡鱼开始大量投喂,水体负荷逐步加大,水质底质开始恶化,各种细菌滋生速度快,再加上鱼体肝胆肠病变积累,免疫下降,易发生海豚链球菌和爱德华氏菌等多种病原菌感染。全省黄颡鱼养殖主产区要注意做好水质调控、降低养殖密度等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暴发性流行病。重点关注佛山市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域。

  4.鲈鱼:易发生虹彩病毒病和溃疡病。虹彩病毒病是由虹彩病毒科病毒引起的一种对水产养殖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该病毒病在水温20℃以下时很少发病,而在28℃-30℃为最适宜流行水温。气候突变是疾病的诱导因子,而鲈鱼的应激性特点是疾病呈现急性型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溃疡病,从7月份开始发病,延续到10月份,8~9月份为高峰期。发病迅速,范围大,感染率高,死亡率一般为20%~60%,高峰时可达80%。鱼种阶段最易发病,死亡率亦最高。一个高峰期过后,在短时期内又会形成第二个高峰期,养殖者应引起高度重视。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乌鳢:易发生诺卡氏菌感染。诺卡氏菌在4到11月份都有发生,在水温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发病鱼龄常为1龄或2龄鱼。该病潜伏期长,其病情发展缓慢,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自然发病率可达到15%~30%,严重的达到60%以上,一旦发现养殖鱼类有诺卡氏菌病发生,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给养殖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就会越小。佛山市、中山市等主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鳜鱼:7月份高温养殖期易发生虹彩病毒病,该病毒病在水温20℃以下时很少发病,而28℃-30℃为最适宜流行水温,病毒性疾病情急,死亡率高,发病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可达90%,对鳜鱼的养殖威胁较大。佛山市等鳜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二)海水鱼类: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卵形鲳鲹、石斑鱼和多种鲷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是海水鱼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病原为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危害包括卵形鲳鲹和石斑鱼在内的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水温为18℃~26℃时易发病。患病鱼厌食,出现体色发黑、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鱼体畸形、间歇性乱窜打转、螺旋状或旋转式游动等症状。重点关注全省各沿海养殖区域,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布局,促进海域水流通畅,改变投喂量,加强残饵及死鱼、病鱼的管理。

  (三)虾类:高温天气易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弧菌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携带特定毒力基因的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导致对虾生长缓慢、存活率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大量死亡。在水温28℃以上时弧菌的繁殖速度明显增快,同时养殖虾类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全省各虾类主养区需重点关注,加强防控,做好水质管理和病原菌监测。

  二、防控措施

  7月份是全年气温和水温较高的月份,各种水生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池塘中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易造成水质恶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增加,逐渐增多的恶劣天气变化易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各种病害开始增加,需提前做好防控措施: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国标渔药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台风、雷雨天气频繁,养殖池塘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泛池,加强巡塘,注意观察水质和鱼虾的摄食情况,发现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并采取增氧等措施,必要时投放增氧剂。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台风、雷雨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四)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传染。

  (五)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六)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七)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可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相关附件: